杨遇春在红军时期算得上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红军将领,21岁当团长,23岁成为师长,这样一位年轻有为的红军将领为何会在一年后做出杀害朝夕相处的政委,投敌叛逃的事情,这要从他的出身说起了。
1909年,杨遇春生于江西瑞金的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家境富裕,让他从小有一个不错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学毕业后考入江西农专,在这段时间,他的人生目标发生转变,希望能够从军实现自己的报国之心,15岁那年他报考了黄埔军校,成为一名黄埔三期生。
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的他,成为工农革命军的一员,这位受过系统军事教育的战士经过几年的战斗经历,成为一名优秀的红军指战员,从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让他善于游击战,他的这个才能让他多年后在抗战时期有了用武之地。
上级对他也很重视,1932年将他提升为红35师师长,后改任红军独立师师长,如此发展下去他或许会创造更辉煌的战绩,但是此时苏区因为王明的一些错误,让他的人生发生了转变。
1933年,他的家人因为地主身份的原因被逮捕杀害,不但家产被没收,受牵连的他职务也一降再降,心怀不满的他后来又与政委高传遴发生冲突,他一直猜疑自己的多次降职与政委有关,为了保全自己,在一天夜里,他枪杀熟睡的政委,然后逃出来投敌,当了叛徒。
1937年,此时的杨遇春已经升任中将参议,抗战爆发后,他担任19集团军的游击副总指挥,他出色的游击军事才能,让他打了不少胜仗,并在苏浙皖边区建立自己的游击基地。
1938年夏,杨遇春担任江西游击副总指挥,率领两个保安团在庐山一代防守,8月31日,他向前来看望他们的蒋经国发出誓言“庐山抗日,我们会用血肉之躯保卫庐山这块神圣的地方,即使我们最后剩下一兵一卒,一枪一弹,我们也要继续完成我们的重任,坚守我们的誓言。”一个多月后,他和他的官兵用自己的行动实现自己的誓言。
10月10日,放弃撤退准备防守的杨遇春部,在隘口街被日军占领后,失去最后的撤退出口,成为庐山孤军。
这时的杨遇春做好长期抗日的打算,他将早年的战斗经验运用过来,设法发展庐山外围力量,开展游击战,还建立自己的秘密电台和情报站,他带领的这只小部队,虽然陷入日军包围之中,却能保全自己,还能向外汇报日军情报,后来薛岳将军曾说过,曾有一段时间,他所得知的赣北日军情报,都只能依靠杨遇春这支部队。
为了打击日军,并壮大自己的实力,杨遇春多次派出小股部队下山偷袭敌人,这游击战术打得日军无可奈何,还曾派人上山与杨遇春谈判,许给他高官厚禄,让他投降,坚持抗日的杨遇春依然拒绝。
下定决心的日军,集结重兵在叛徒的引导下才攻上庐山,这时的杨遇春边打边撤,带着官兵,机关人员以及当地百姓成功撤出,继续在别处抗日,在庐山抗日坚持半年多的杨遇春全身而退,他创造的种种奇迹,成为众人皆知的抗日奇才。
后来杨遇春一直在江西坚持抗日,40年代调到军统工作,他当初的叛逃不是基于信仰,而是个人利益的考虑,虽然他是一位游击天才,但一直没有担任重要职务,1949年他去了台湾,被任命为少将参议,此后历任保安警察第一总队总队长,1977年刚升任警政署副署长的他离职退休,1989年病逝于台湾,终年8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