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跟大家聊了始皇陵的内部构造和黑科技,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它是否被盗过,以及国家为何1974年保护性的发掘一次后,至今再也不提。
现在不少人,特别是陕西一带的圈内人士,都称始皇陵地宫应该完好无损,将来发掘后,会有惊天发现,特别是先秦时期史料、典籍的出土,有可能会改变中国历史。但小编查询史料发现,始皇陵还真的被不少大大小小的盗墓贼光顾过,下面就来挨个说说。
其一:霸王项羽
始皇陵从嬴政继位不久就开始修建,历时三十七年仍未完工,整个工程动用了72万工匠服役。始皇驾崩后,二世胡亥让工人赶工收尾,在阴历九月,收拾妥当后将嬴政下葬。
下葬后第三年,即公元前207年,迎来了第一波盗墓大贼——西楚霸王项羽。
《史记》明确记载,刘邦从汉中开始反项羽时,给他罗列了“十大罪状”,其中第四罪就是“盗秦陵”。见于《史记·高祖本纪》(卷八)——“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
《汉书》的作者班固也记载了项羽盗秦陵的史实。《汉书·刘向传》(卷三十六)写道:“项羽焚其宫室,往者咸见发掘。”班固比司马又多缀了一句,凡是去的人(士兵),都参加盗掘秦陵了。
《水经注》作者、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信息:项羽盗秦陵当时动了自己的部队,至少有30万士兵参与了盗掘。《水经注》的文字是这样的——
“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动物不见穷。”
30万人将秦陵地宫中的随葬品往出运,一直运了30天,陵里的财宝还不见底。郦道元的记录,从侧面验证了《汉书》中陵中宝物太多了,多得数不过来的记载,即所谓“珍宝之臧……不可胜原”。
项羽盗秦陵的真实性,现代有不少学者表示怀疑。
有一种说法是,项羽盗陵未遂。当时他先派了先派了10万精兵挖掘秦陵,从西南和西北两个方向挖,但挖了半个月,也没有找到墓道。后来有一位老人劝项羽不要挖了:秦始皇因为劳民伤财才亡国的,你应该吸取教训。项羽遂放弃盗陵,最后在地面上留下了两条“霸王沟”。
不管盗没盗成,两种说法都承认的是项羽放火烧过秦陵。“得逞说”认为,项羽在成功盗走秦陵中的财宝后,还不解恨,如焚烧秦宫一样,一把火烧了秦陵地宫。“未遂说”认为,项羽挖了不少天也没有能找到秦陵的地宫,气恼之下这放了一把火。
现代的考古探测证实,秦陵确实被火焚烧地。秦陵目前已发掘俑坑中,至少有三个俑坑中有大面积的焚烧痕迹,而且年代与项羽入关时间接近。在焚烧之前,不少陶俑都被人为砸坏了。
据1962年第八期《考古》上发表的《秦始皇陵调查简报》,当时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考古工作者,发掘到了秦陵的东、西、北三面内城门,在各门处探出了瓦片、红烧土和灰烬等。这红烧土和灰烬推测是当年人为放火所致,与史书所记项羽“焚其宫室”一说是相一致的。
其二:放羊娃
秦陵地宫被焚烧过,古籍上确有记载。不过“作案凶手”不再是项羽,而是一名名不见经传的放羊娃——这是秦陵第二次被盗。
《汉书·刘向传》记载——“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臧椁。”意思是有一小孩在秦陵附近放羊,结果有一只羊掉入山洞中,小孩子打着火把到地洞中去寻找,不料越走越深,竟然走进了秦陵地宫。但是火把使用不慎,引发了地宫大火,把秦始皇的棺椁烧掉了,奇珍异宝也毁之一炬。
对《汉书》上所记,《水经注·渭水》也作了补充——“牧羊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灭。”
有人对此表示怀疑:秦陵地宫深达50米,在那么深的封门空间内,燃烧必需的氧气不足啊。这种推测没有依据,在考古发掘中,时常可以见到因为盗墓贼照明火具使用不当,而把地宫烧掉的现象。
80年代,在江苏高邮市境内发现了汉广陵王墓和王后墓,王后墓地宫便被焚烧了。当年王后墓的考古队长贺云翱先生,推测就是盗墓贼用火不慎引起的。
放羊娃怎么能这么巧就进入地宫了?那个山羊掉进去的洞怎么来的?很可能是在放羊娃进入前,就有一伙盗墓贼光顾了秦陵地宫,这才留下了直通地宫的洞穴,实际是盗洞。
其三:赤眉军
秦陵第三次被盗,发生在汉末,主角是赤眉军。
此事见于《水经注·渭水》(卷十九)——“关东盗贼,消椁取铜”。“关东盗贼”,就是赤眉军,“消椁取铜”,就是把秦始皇的葬具、巨大的铜椁熔化掉,取铜材。盗掘时,还真的发现秦陵中有《史记》所记载的水银。
在西汉中期,官府和民间曾出现盗取春秋大墓中青铜器,熔化后铸造铜钱和金属器具的现象。许多在今天来看已是天价的青铜器,在这个时候进了熔炉,这是一件十分遗憾的
赤眉军是不是受了这种坏风气的污染?极有可能。赤眉军起义很不容易的,缺衣少粮。当时打到关中地区后,又正逢大雪天,不少士兵饿冻之下毙野外。一气之下,赤眉军首先盗掘了包括刘寿长陵在内的诸多西汉皇陵。在撬开汉妃们的棺材后,发现不少女人的尸体都没有腐烂,和活人一样。一些盗陵士兵因此产生邪念,出现了奸尸、辱尸的行径。
赤眉军盗了汉陵后,才转面盗秦陵的。
秦陵中的宝物很多,那副棺椁也应该价值连城。当时工匠先将铜熔化成铜水,在外面先浇铸了一层再下内椁,内椁做好了,才放进真皮包裹的棺。这就是《史记》所谓的“下铜而致椁”一说。
赤眉军盗出了铜椁熔化后,做什么用了?很可能是用于铸造与官军作战必须的长矛大刀了。
其四:后赵石虎
石虎,是第三任后赵皇帝,后赵始主石勒的侄子。石姓叔侄俩人,都是历史上出了名的“盗墓皇帝”。《晋书·石季龙载记》(卷一百零七)上称他们——“曩代帝王及先贤陵墓靡不发掘,而取其宝货焉。”
石季龙盗秦陵时之前,遭遇了一次失败的盗墓。当时,石季龙派了很多士兵先盗春秋名人赵简子墓,费老大的力气,挖了积炭层,掘了大石板,不仅没有见到赵简子的棺椁,想再往下挖也不成了。原来,因为挖得太深,挖到了含水层,大量的地下水往上涌。
石季龙遇到了盗墓时最怕发生的头疼难题,当年孙殿英盗乾隆的裕陵时也发生了这一幕。但孙殿英最后将水抽干了,盗陵成功,石季龙运气却很糟糕,墓穴里的水越渗越多,赶紧找来绞水车,用北方特有的牛皮囊往外抽水。但抽了一个多月,都没有办法将水弄干,眼睁睁看着赵简子的棺椁就在下面却无法盗掘。
最后,石季龙只得放弃盗墓,掘开秦陵弥补盗墓失败的遗憾吧。《晋书》对石季龙盗陵的过程未作出交代,只说盗赵简子墓不成——“又使掘秦始皇冢,取铜柱铸以为器。”显然,石季龙盗陵得逞了,盗出了陵中铜柱。如赤眉军一样,石季龙也未将铜柱当宝贝,熔化了。
其五:唐末黄巢
秦陵第五次被盗,发生在唐末,“责任人”是起义军领袖黄巢。
黄巢盗秦陵一事,历代都有传说。清末文人袁枚有一首诗《过始皇陵》,其中有这样的诗句:“生则张良椎之荆轲刀,死则黄巢掘之项羽烧,居然一抷尚在临潼郊,隆然黄土浮而高。”袁枚说的就是秦始皇。
明人都穆《骊山记》有关于黄巢盗秦陵的文字——
“始皇陵内城周五里,旧有四门,外城周二十里,其址俱存,自南登之,二邱并峙,人日:此南门也。右门石枢犹露土中,陵高可四丈,项羽、黄巢皆尝发之。老人云:始皇葬山中,此特其虚冢耳。”
都穆的文中透露,当地老人说秦陵是嬴政的“虚冢”。此说有意思,说不定这个老人进入过秦陵的地宫,才知道地宫已空无一物的,是座“虚冢”。
生前花了37年心血造起了巨大墓冢,会是自己的“虚冢”。如果真是真样,嬴政忽悠了全天下的人。这种反盗墓设想在理论上是有这种可能,但事实上不存在。《史记》记载得一清二楚,秦二世将始皇帝安葬在这里了。
那么,为什么到唐代时,有人会说秦陵是“虚冢”?最大的原因,可能是经过前四次的盗掘、焚烧,秦陵内已没有什么值钱东西了,空空如也,所以,有盗墓贼由地宫内失望而出后,便会说秦陵是虚冢。
项羽的盗墓现场总指挥是英布,黄巢也有一位这样的角色,名叫王潘。王潘是深得黄巢赏识的起义军将领,至于王潘盗秦陵时,到底遇到了什么,盗出东西没有,已没有人晓得了。因为已是“虚冢”了,很可能是一无所获。
但如果秦陵真是被盗空了,也可能就没有下面的故事了。
其六:土匪白狼
清朝道光年间,骊山一带连降暴雨,秦陵的封土被暴雨冲刷流失。雨停后,住在附近的一老头照例到封土堆上看看,发现陵北则的半山腰间有一块地方塌陷了下去,被暴雨冲出了一个很深的洞。
秦陵惊现洞口的消息很快传开,引起很多盗墓者的注意。盗墓这行中也是以强凌弱,谁强势谁发财,一个外号人称“白狼”的土匪头子以强欺弱,吓退其他盗墓团伙,找到老头,逼他带着进洞里看看。
老头本来并不情愿,但一看土匪腰里的家伙,怕了。在老头的指点下,“白狼”一伙人进入洞里。令他们意外的是,暴雨冲出来的这个洞,竟然直通秦陵地宫。这伙土匪喜出望外,立即动手,盗出了一批宝物。
当地官府获悉后,立即派人赶来调查,还真的发现有这么一个洞口。当时没有抢救性考古发掘这一说,官府只得让人把沿口实物封堵死了,不留痕迹,严加看护,防止再次被盗。
此说是离现代最近最具体的一个秦陵被盗版本。按理说,如果真有土匪入洞盗秦陵宝物的事情,地方志上会有记录的。但现在却不见记载,可能是民间据放羊娃溜入春陵地宫后,编出的“饭后话”。
但是,事情可能不会这么简单。盗墓是见不人阳光的勾当,都要遮遮掩掩,张冠李戴、暗渡陈仓这类障眼法,是过去盗墓贼惯用伎俩。一朝事情传了出来,便成了一桩盗墓秘闻了,“白狼”盗秦陵这一民间传说的背后,说不定也是这么回事情。
其七:民国刘振华、孙连仲
离现代最近的一近公开盗秦陵活事件,发生在民国初年,这是秦陵第七次被盗。这次盗陵的主角,名叫刘振华。
刘振华本是河南籍军阀,发迹于1912年至1928年的北洋政府时期。刘振华相当反动,民国15年(公元1926年),曾率十万“镇嵩军”由豫西进入关中,将杨虎城、李虎臣二部围困于西安城长达8个朋之久,城内饿死和战死的军民有好几万人。
刘振华盗秦陵就发生在他主政陕西期间,他的手法和孙殿英盗清东陵如出一辙。也是军事活动为名,在外围拉上警戒线,以筑军事工地为名,行盗陵之实。
除了刘振华外,原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孙连仲,曾在秦陵上“挖战壕”。知情人后来称,孙连仲是暗渡陈仓,装模作样,实际是在盗陵。此事到现在也没有能说得清,孙连到底是盗了,还是没有盗。
但孙连仲在秦陵上“挖战壕”,还与刘振华有很大关系。当时刘振华将杨虎臣的西安城围得水泄不通,此时已任冯玉祥部下属第十二师师长的孙连仲,奉命“率部火速援西安”,与其它部队一起,打跑了刘振华。不然,孙也没有机会进驻关中。
以上就是有记载的始皇陵七次被盗事件,其中多有重复,传说之类,不可考究,只能等陵墓打开时方能大白天下。再来说说我朝自1974年以来,为何再不提开掘始皇陵?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点:挖掘时间过长
如果我们用最机械的算法,既不计算时间成本,也不考虑实际埋藏状况,更不考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只算发掘面积的话,换算过程和结果如下:
陕西凤翔秦景公一号大墓(秦公大墓)是秦始皇14代先祖的陵寝,也是我国目前已发掘的最大的先秦墓葬,总面积5334平方米,深24米。秦陵面积25万平方米,大约是秦公大墓面积的50倍。秦公大墓从1976年起整整挖了10年。那么,秦陵是不是要挖500年?而且秦始皇陵墓的砖石是用三种不同的土混合米浆制作出来的,就算用火药也炸不碎,十分坚硬。这就给发掘带来了难度,如何能在不大规模破坏封土的前提下完整发掘帝陵,这个难题至今没有攻克。
第二点:地宫水银遍布全宫。
大家都应该知道水银这种东西吧!它是一种会挥发的液态有毒物质。而在秦始皇陵里面就有大量的水银,它是用来充当地宫的“水流”,在经过数年的时间后,在秦始皇陵里面就充满了大量的挥发的有毒气体,这要是谁将这个地宫打开,他还能活吗?也许还会引发一场非常重大的事故。因为大量水银的存在,秦始皇陵墓一旦发掘,会有极高浓度的水银泄露,对环境的危害也是很大的。
第三点:皇陵机关重重
古代帝王陵墓大多都遍布机关,以防盗墓,秦始皇陵也不例外。在墓道中处处安有利弩,一旦有人在墓道中行走,就会触发机关,射出利箭万千。其实对于现在的科学技术来说,防止这种原始的冷兵器机关并不难,难的是另外一种玉石俱焚的机关。秦始皇陵墓中到底装备的是流沙还是火药这个并不确定,可以肯定是,在没有万全之策的情况下贸然发掘,可能会触发这种机关将陵墓完全毁去,就再也没有机会一睹秦始皇陵的风采了。
第四点:第四点:保护技术不成熟
秦始皇陵寝之中陪葬宝物甚多,据说秦朝三大宝剑之首太阿剑就是其中之一。
陵墓之中有水银塑造的江河湖海,川流不息,还有用夜明珠满满镶嵌的穹顶,寓意日月星辰,更以人鱼膏做燃料点燃长明灯,千年不熄。能够铺满五个足球场那么多的夜明珠,还有传说中的人鱼做成的灯油,奢华富贵简直难以想象。
据说在墓中,秦始皇被安葬在金棺之内,漂流在水银河上,沐浴着夜明珠的光辉,日夜不息。更珍贵的是陪葬的无数的书简,秦始皇死后将秦朝的典籍几乎尽数陪葬,这些竹简一旦现世就能弥补很多历史上的空缺。之所以迟迟没有发掘陵墓,正是出于保护这些文物的目的。竹简、铜剑等都极其难以保存,如何对它们进行保护将成为令人头痛的问题。
2006年《中国文物报》曾报道说,即便不是丝织品等容易变质的有机物,就是非彩色的兵马俑那样相对不太容易发生变化的无机物,天长日久一直暴露在外,也生出了几十种病菌。为了攻克保护技术的难关,科技人员费尽了心力,才暂时缓解了眼前的麻烦。
另外,上述那些文物毕竟还是可移动的,万一现场处理有困难,还可以搬到博物馆里进行室内处理,温度、湿度、光度都可以控制,但是,地宫遗迹无法移走,只能就地保护。如何就地保护以及日后进行维护,考古学家们还没有非常成熟的经验和技术。
综上所述,我觉得我们有生之年是等不到始皇陵打开的那一天了,就让这位千古一帝继续沉睡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