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情怀叫老街旧巷,
走进当涂的“九街十八巷”,
一砖一瓦,
一草一木,
都是光阴堆砌的故事。
《当涂县志》记载:
清代古城区东起行春门,
西至澄江门为1.5公里,
南起湖熟门,
北抵清源门为2公里,
城内有九街十八巷。
今天要说的,
则是东大街东侧的巷子——“孝廉巷”。
“孝廉巷”原名“孝感坊”、“孝莲坊”,为东街东边第七巷。巷内转北有孝莲池、养济院,通马军寨。它的名字源自一位孝子为其母守孝三年,池中红莲变白的动人事迹。
曾经的孝廉巷
张鐩,字文焕。今山东东平县人。元朝至元辛巳年(1281年)任太平路(今安徽当涂)总管府治中(元代官职,正五品)。来姑孰后,他把母亲接来同住,常常亲自侍奉,非常孝顺。任职期满后,在城东南买了房子,很喜欢这里的风景,于是挖池种莲,池上建亭。母亲与儿孙们住在一起,安享天伦之乐。
如今的孝廉巷
母亲去逝后,悲痛不已的张鐩日日丧服不离身,念念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守丧期还未满,鬓发已白,自己却毫无觉察,看似生病一样。
更奇特的是,他家庭院池中原先栽的是红莲,后来竟然全部开了白花,见到的人十分惊叹。守孝三年,红莲变白,白花象征孝子的人品高洁,张鐩孝子名传遍天下。
南寺巷小摊
后来,张鐩原来住的“慵庵”这个地方,改名为孝感坊,太平路总管董章,特为此手书“孝感坊”牌匾,悬挂于巷口。孝感坊在清康熙《当涂县志》中被称作为孝莲坊,1982年编纂的《当涂县地名录》中称孝廉巷。“莲”和“廉”同音,而“孝廉”则别有新意。
从曾经的“孝莲坊”到如今的“孝廉巷”,老巷子虽早已难寻旧貌,但街口斑驳的路标,依稀提醒着人们感恩敬孝之意。
佳节又重阳,
家人闲坐,
灯火可亲,
久伴亦是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