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比萨斜塔,
几个世纪以来,
这座钟楼因斜而不倒,
吸引着众多好奇的游客前往。
其实,在中国也有不少年代久远的斜塔,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传承了中华文明古老的建筑智慧。在我们马鞍山的和县就有这么一座百年斜塔——文昌塔。
说起和县,许多人可能会感到陌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的陋室铭就写在这里;“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项羽在此兵败不肯过江东;诗仙太白最后的岁月也在此度过;这里还是当代草圣林散之的家乡。
文昌塔,坐落在和县县城小南门外的横江河北岸,三面环水。东北临得胜(老)河,距长江5公里,与江南马鞍山采石相鼎立;南临横江河,距城南5公里,与万寿塔、鸡笼山相望。
文昌塔为明朝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和州知州郭继芳所建。据当时的状元焦竑撰写的《文昌塔记》记载,历阳郡侯郭公莅政三年,见当地文风不振,士不登朝,认为是和州东南水泻,行胜不备所致,故建此塔,以祝望文风昌盛。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州州同何飞凤重修此塔。1922年,和县知事刘东甫又重修,并立有《重修文昌塔碑记》。
文昌塔共有七层,塔身为砖木结构,高30余米,外呈六角形,内为正方形,塔门朝南。每层外以砖砌斗拱挑檐,内以木柱支撑,并有木板平铺。塔门上方嵌有砖雕人物像及鲤鱼跳龙门等图案。从第二层开始,每方每层自下而上以砖砌圈形小门6扇,开闭相间,且平穿对应。
在第二层六方圈门之上,塔檐之下,分别砖雕“步蟾踏斗”、“吞霄接汉”等阳文,皆自右至左横书正楷。塔顶上扣一覆钵(俗称铁锅),顶下砖砌圆锥形脊式,脊下铺以小瓦。一层底部设木梯,可旋梯而上,直登第七层顶部,鸟瞰大江、山川。
由于此塔位于沉积泥沙和砾石地层,再加上战争期间遭受破坏的摧残,塔身已向东北倾斜,所以又被称为马鞍山版的“比萨斜塔”。
1982年4月1日,文昌塔被和县人民政府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11月,县人民政府拨款对文昌塔加固维修,使之至今依然雄立苍穹。2019年4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公布和县古建筑文昌塔被列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文来源:马鞍山文旅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