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洞察新科技
在传统能源汽车淘汰趋势加速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则在政策的支持下进入发展快车道。
然而,尽管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的必然趋势,但过去十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依然处于蹒跚起步的状态。新能源汽车发展坎坷,一是由于技术发展还不够到位,无法解决续航、充电等技术难点;二是头部车企没有强烈的动力进行研发,因而电动车成本居高不下;三是汽车行业培养的用户习惯的改变需要较长的过程。
近来,接连几起起火事件更是令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再登“风口浪尖”。近日,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发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接报各类交通工具火灾1.9万起,其中,新能源汽车640起,同比上升32%,意味着平均每天有超过7起新能源汽车火灾。
而新能源车的起火原因主要包括:电池部件老化、外部碰撞、高温天气、电池热失控、高负荷等。其中,六成新能源车着火事故是电池本身热失控引起的,三成是充电事故,只有极少数是因为行驶事故中的撞击。
具体来看,要了解电池热失控,先要了解电池的构造。可以简单分为4个层级——材料、电芯、模组和系统,而热失控是指,电芯发生不可控的剧烈放热反应。简单说,就是电池因为某种原因,导致电池的温度不可控地上升,进而突破临界点,发生起火甚至爆炸。
除此之外,快速充电时,导电性不好的锂电池容易产生大量热量,温度急剧升高,导致热失控;车主操作不当,也可能热失控;外部力量碰撞,让锂电池变形,导致电池内部元器件损坏及正负极短路,也会热失控。
2021年5月发布的新国标gb 38031-202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中,特别增加了电池系统热扩散试验,要求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后,电池系统在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为乘员预留安全逃生时间。5分钟是国家制定的最底线要求,但众多车企的要求实际上是电池包过针刺。
针刺,即将一根导体(比如直径3mm的钢针)插入动力电池中,在这种状态下,正负电极片之间会产生短路,确认电池是否出现冒烟、起火、破裂。在这种状态下,热失控速度超快,几乎是瞬间就开始对外喷射火焰。也是造成新能源车自燃最多的因素。
不可否认,从燃油汽车到新能源汽车,是能源升级的必然,时至今日,新能源汽车也在经历了前期的浮沉后,从无到有,再到成为定数,已经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但显然,就目前来看,新能源车还需要更多地修炼,安全是汽车的根本,也只有保证新能源车的安全性能,新能源车才能真正走向发展的快车道。